奢望人类未来能进入宇宙时代

 

5          奢望人类未来能进入宇宙时代

 

  

    展望未来,期望未来,希望未来。人类的未来究竟怎样,没有人能知晓。因为未来既不可探望,也不可看望,只能盼望她一日一日地安全的、美好的渡过来。但是不管未来怎样,有一点是肯定的,也就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的进化,人类所创“机器”的性能肯定会越来越好,能力也必定会越来越强,进而,人类社会的“失业压力”也必定更加难于应承,而依赖于社会福利生存的“无业公民”也会越来越多。社会失业率的节节攀升势必引起社会福利投放、救助的压力急增。如此一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必定要经受巨大的冲击与变革,迫使经济运行体制不得不进行调整和修改来适应人类社会的进化,否则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定会被“失业”这个包袱拖累拖垮而没有善终。再说,现在不开始着手解决“失业”所引起的诸多社会问题,等人类社会进入到“机器人”(全智能自动控制系统)时代那可怎么办?难不成那时的人们要跟“机器人”(全智能自动控制系统)竞争岗位?看机器人的脸色过日子不成?至于怎样解决,我认为,人类社会进化必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向更高文明进化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但人类社会的其他一切活动(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用科学手段想方设法延长产品(商品)的正常使用寿命,至于因保护生态环境而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我想船到桥头自然会直。“失业”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调整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只要搞定消费品的“按劳”转为“按需”分配,问题不就能获得妥善解决了吗?或许有人会说:人类不一定非要经历机器人时代,把现有的自动控制装置都砸了,不让智能控制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现实吗?而且,人类社会不经过机器人时代的洗礼,又怎能进入宇宙时代?这就像人类社会不经过“电子集成”时代就不可能进入“手机”、“电脑”相连的网络时代。

    人类是宇宙中的生命——是由物质演变出的精灵,是一种从普通精灵(动物)进化而来的高级生命。不管怎样,人类既然是动物,是一种生命,那它必定有一个自私的自我(自私的自我源于“生存”的本能),这个自私的自我喜好和一切利益(什么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宗教利益、地区利益、经济利益等等)纠缠在一起。因为自私的自我可以从这些利益中获取到个人利益,也即这个自私的自我所认可的切身利益。自私的自我一旦抓住利益是不会轻易放手的,除非万不得已,世间有几人能有华盛顿那样的豪迈之气。没有抓住利益的,一旦有机缘就会拼着命地想抓获。竞争个人利益的欲望是人类的动物属性的本能反应,也是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进步的原始动力。未来的人类会舍弃竞争个人利益的欲望吗?我想肯定不会,因为这是人类骨子里的动物属性,怎么可能丢失。但是,当人类进入机器人(全智能自动控制系统)时代会淡化个人利益的欲望,因为那时的人们丰衣足食,一切生活必需品全依赖于机器人(全智能自动控制系统),根本不需要过多考虑个人利益。我想,那时的人们只会为人类的生态环境着想,为人类的和平共处着想,为人类的未来生存着想。唯一担忧的是:随着竞争力的削弱与退减,人类还能继续获有长足进步的动力吗?

    宇宙生命进入宇宙时代是生命进化的最高境界。人类想要进入宇宙时代是件不容易的事,要想进入宇宙时代,有很多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去攻克。其中最难的要数脑细胞记忆模块的移植技术,也就是把所谓的灵魂(或称自私的自我)从一个载体驳移到另一个载体的技术。我们人类要想进入宇宙时代,必须具备成熟的脑细胞记忆模块的移植技术,如果人类没有这项科学技术的支撑是无法进入宇宙时代的。不可否认,脑细胞记忆的移植技术确实难搞,其难度是巨大的,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这是人类进入宇宙时代必须的。因此我们人类一定要攻克这道难关。我相信,既然人类能从一种普通动物经过几千万年的进化并拥有如此辉煌的科学成就,那么,未来的人类肯定也能战胜重重困难而创造“奇迹”,最后逍遥地进入宇宙时代。我奢望未来人类能离开地球进入宇宙时代,因为人类进入宇宙时代是一种必须的生存出路。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言论:认为现在的统治集团不可能为人类未来生态环境的保护买单付钱。这是统治集团对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托词,是一种态度,是只顾掌控眼前局势而在推卸责任。其实,未来是不能“买单”的,也不需要什么“买单”,而只是需要引导,引导人类该走那条路的问题。我想,有可能我们人类的先知已经知道,人类是无法进化到机器人时代和宇宙时代的,因为宇宙是个“永动机”,不允许“熵”的存在,因而“上帝”也无法编程“宇宙时代”的游戏场景。那各位还是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吧,继续围绕着经济利益去折腾吧,去折腾我们的生态环境吧,我只能无言的……

 

      

 

 

                                   谢谢各位光临。

 

 

                                        

产品标准化和通用化以及良好的维修服务可减轻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4.      产品(商品)标准化和通用化以及良好的维修服务可减轻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

 

  

    生产产品的标准化工作是产品(商品)零部件实行通用化的急先锋,没有标准化哪来的通用化,执行产品(商品)零部件的通用化必定依赖于标准化的具体实施。标准化就是设计的东西不要存在没有什么意义的差别,在择优的基础上要统一规格、统一尺寸,成为一个标准,成为一种参考。通用化就是能减少投入设计开发的成本,利于选择最优化的典型设计方案,便于大批量生产,同类型机器的零部件可以互换,便于维修,使产品(商品)在环境友好方面的质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我真不知道人们提出产品(商品)零部件的通用化究竟是一种愿望和梦想呢?还是碍于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使这一政策无法具体执行下去?因为在现实的产品(商品)流通领域,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化的具体实施根本没有到位,情况很不乐观。目前在整个消费品(商品)流通领域,同类产品(商品)各品牌之间的零部件通用化微乎其微,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也就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只注重经济利益,没有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没有把产品(商品)在环境友好方面的质量放在第一位。

    前不久,家中的海尔牌洗衣机毛絮过滤网兜坏了。配一个吧,我拿着洗衣机过滤网兜,跑到上海最大的家电维修中心——中央商场去配配看(现在的维修中心场地只有过去的十分之一大了)。工作人员拿着我的过滤网兜,拉开工作台下的大抽屉,抽屉里满满的全都是各种品牌的洗衣机专用过滤网兜,起码有十几种品牌的洗衣机过滤网兜。而且每一个品牌有好几种型号,每个型号的规格、尺寸都不一样。遗憾的是,工作人员翻了半天,比对了半天,也没找到我所要配的过滤网兜。这一抽屉的过滤网兜苦等着“基因配对”,配对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过滤网兜必将成为没用的垃圾。

     再举个例子,就拿现代化的通信工具——手机来说吧。目前,市场上手机品牌、型号琳琅满目,多得不得了。但是它们都有个共同特点:特点就是这些手机不光零部件的规格、尺寸不一样,最要命的连手机用的锂电池都是专配的,基本上一个型号一种规格,一个尺寸,有些电池之间的尺寸就相差那么一点点。而且同一个型号的手机就生产那么1~2年就停产了,随着主产品的停产,相配套型号的锂电池板也停产了,而锂电池也就那么使用1~2年,绝配。像我们家三部旧手机,全都是因电池板无法配置而成为废物,成为垃圾——电子垃圾。在手机行业,电池板规格不统一的目的地球人都知道,也心知肚明,不就是为了阻止人们对该产品的延长使用吗,不就是叫你尽快再重新买一个吗。以此可以增加手机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量,也以此可使企业获得再生产的能力。这个因素也就是为什么这种现象不能加以制止,为什么产品(商品)通用化工作没有做到实处的真正原因,因为各统治集团都怕“希腊之路”。

    在现代经济运行模式下,产品(商品)的更新换代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快,势必造成产品(商品)零部件的通用化比过去还要差半截。过去,用了七、八年的产品(商品)坏了,到维修部还能修理好,还能配到原品牌的零部件。现在,用了四、五年的产品(商品)坏了,拿到维修部就不一定能修好了,因为你要修的产品(商品)型号厂家早就不生产了,因而维修部也就拿不到该型号的零配件,没有零配件,产品(商品)也就很难修好。

    产品(商品)不断更新换代出于两种目的,一种确实获得了新技术、新发明的支撑,这种更新换代是科学性的更新换代,它能减少污染排放,能提高产品(商品)的使用质量和使用寿命,能进一步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这种更新换代是人类科学进步的象征;另一种是以经济利益、商业营销为目的的更新换代,这种更新换代是经济性的更新换代,它只是增加了产品(商品)零部件实行通用化的工作难度,更是为了增加产品(商品)售后的维修难度,这种更新换代是不可取的,理应加以控制和监管。

     说到产品(商品)零部件通用化和维修的关系,或许有人会说,产品(商品)零部件的通用化工作并不是专门为产品(商品)的维修服务增设的。说这话的意思,也就是认为产品(商品)售后的维修服务并不重要喽?各位要知道,如果我们能把产品(商品)零部件的通用化工作做细做实,再如果我们的产品(商品)售后有一个便捷的具有公益性的维修服务体系,那该有多好啊!如此一来整个地球要少开多少工厂?少糟蹋多少生态环境?又能节省多少物质资源?环境的污染排放又可减少多少?

    可是,现实中,我觉得现在的产品(商品)售后维修确实比过去更难了,究竟难在何处,还是让我慢慢道来吧。

    不久前,家里的电视遥控器坏了,实质上也就是红外线激发二极管坏了。拿到维修店去修配,修理费用竟要8.00元钱。我说:费用怎么这么贵呀?维修店老板说:“那你还是买个新的吧,买个新的只要10元钱,而我也不要干活就能赚2.00元钱;如果帮你修理,我还要动手干活,忙活半天也只赚了你2.00元钱,你自己看着办吧。”而且我(店老板)还告诉你:“旧的遥控器起码已经用了二、三年了,因此修理好后的电视遥控器只能包用一个月,现在买个新的正牌货(电视遥控器),能包用三个月。各位看官怎么认为?我究竟是重新买个新的呢?还是修理旧的(电视遥控器)?

    前几年,我在药房花了3元钱买了个简易的塑料手打喷雾器。第二年这个喷雾器就不能使用了,坏了。问题出在打气活塞的密封圈上,是密封圈变形造成喷雾器不能使用。配一个密封圈吧,一打听,维修部和维修配件商店都没有货,都嫌这小玩艺不赚钱。找到原来买的药房,想找个备用零配件。营业员小姐却说得很实在:“大叔!这只不过是3块钱的东西,谁还会劳神去修呀,重新买一个吧!”随着“机器”性能的提高,随着产品(商品)的容易生产和产能过剩,人类竟然会变得如此奢侈浪费,仅凭借一个小小的密封圈问题,就可以扔掉整个塑料喷雾器。这是人类对大自然的亵渎,是对大自然的不尊重。我一气之下也就不用喷雾器了,彻底环保算了,大不了家里多养几个蚊子。

     在家用电脑行业,各品牌之间零部件的通用化工作相对来说做得很扎实,比其它任何产品(商品)都做得好。你可以顺畅、容易地淘旧电脑零部件拼装电脑或升级自己的旧电脑配置。尽管如此,但是对不精通电脑的普通人来说,只要你的电脑出现故障需要维修,再加上你对电脑配件知识的含糊不清,那么,在电脑维修市场就可能有陷阱在等着你。前几年,我的电脑出现故障,有问题了。开机后,显示器、机箱风扇声音都正常,但开机十分钟后,屏幕一下子突然变黑,也就是电脑里视频信号送不出来了,换个显卡情况依旧,看来自己已没办法处理了,只能送“医院”。我扛着电脑机箱来到彭浦新村附近的上海亿达电脑总汇。走进电脑总汇,找了一个自己认为比较熟悉的摊位。年青摊主姓李,我在这个摊位买过几件电脑专用器材,对此摊位有一定的信任感。我把电脑故障症状跟摊主一说,他检查了半天,说我的电脑主板坏了,要换主板。如果换二手的旧电脑主板,只要150元,不过原来的CPU和显卡与要换的电脑主板之间的电器插槽不对称[我的电脑是原装品牌电脑,是方正商祺N260电脑,CPU:2,93G(7775)],因此也要一起更换,CPU互换,但显卡得另外付钱。说着,他拿出一款名气显赫的7600GT的显卡对我说,再加70元,这款显卡就是你的,这款显卡能用上,那你的电脑性能就上一个档次了,电脑性能可升级啦!我看在这款7600GT显卡的份上,同意了这次维修交易。出于对环保的考虑,出于对摊主的信任,换下来的主板和两块显卡都留在了摊位上而给了摊主。回家后,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时总感觉哪儿不对劲,果不其然,三天后,在安装常用软件和游戏时老毛病又出现了。没办法,再把电脑扛到电脑总汇。李摊主打开电脑检查了一下,说电源坏了,要换个电源。我感觉电脑黑屏故障原本就出在电源问题上,电脑主板根本没坏,但现在已经说不清了,没办法,只能再加30元钱解决电源问题。事情并没有完,这款花了70元得来的7600GT显卡是假的,光凭电脑硬件检测软件并不能作数。因为我原来能玩的游戏,现在都不能玩了,上网检测电脑性能,说我的电脑配置是最低配置,只能做做文档上上网。难怪现在有很多朋友,其电脑坏了就不要了,直接买新的。看来我也只能和其他朋友一样,等手上的电脑坏了,重新买新电脑时再升级吧。

    现今的人类社会根本就没有真正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此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其一,我们的基础教育。关于环境意识的教育少之又少,教学大纲上基本看不到环境意识的内容。难怪现在有很多人(特别是年青年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极差,对身边日常使用的产品(商品)一点都不知道珍惜爱护,而随地乱扔废弃物的习以为常之神态,就像小孩撒尿似的随意,一点都不感到害臊。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们好像根本没有任何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之意识,这说明我们的基础教育很有问题,整个社会既没有对下一代强化灌输要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没有把该如何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纳入教学大纲,从这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环境保护的不重视。其二,有奖彩票。我只看到体育彩票、福利彩票,就是没看到过或听到过世界上有环境保护之类的彩票。为什么没有?我想,通过“环保彩票”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内心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每一个彩票销售点不就是一个环境保护教育宣传站吗?那为什么会没有开设“环保彩票”呢?难道环境治理不需要钱?很值得深思。从彩票窗口就可看出人们对环境保护并不重视。这也充分说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多数情况下只是喊喊口号做做表面文章。其实,一个真正想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不做表面文章的统治集团,一个真正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文明社会,她所执行的环境保护制度必定是从污染的源头开始抓起。何为污染源头?污染源头就是我们人类生产的产品(商品),就是我们人类因生存、享受、活动所要消费的产品(商品)。因为地球上一切人为的污染排放都是在制造、使用和丢弃这些产品(商品)时造成的。因此,要想真正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就必须从产品(商品)的使用、丢弃开始抓起。也就是要扎实地落实好各品牌之间的产品(商品)零部件的通用化工作,严格监管产品(商品)的正常使用寿命,组建一个便捷的具有公益性的维修服务行业。这样做的意图就是尽可能地延长产品(商品)的正常使用寿命,回收利用被丢弃产品(商品)的剩余价值。目的和宗旨就是尽最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努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各位想过没有,如果各主管部门监管到位,并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能够使产品(商品)的使用寿命在原来的基准上再延长一到二年,那整个世界的环境要改善多少?对人类的未来又要产生多大的影响?这只是个愿望,做?难!难!难!

经济运作机制绑架、操控了产品在环境友好方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3.    经济运作机制绑架、操控了产品(商品)在环境友好方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检验产品(商品)质量的工作者认为:“环境污染实际上是个质量问题,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是产品质量低,就是工作质量差,或者二者皆有。”我认为这个论点不全面,仅从产品(商品)质量上分析环境污染是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污染)的现状,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就不能回避“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个重要因素,因为人类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还没有把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而只注重经济利益和经济效益。

    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的消费品分配制度。既然人类社会的消费品是以经济运行机制来按劳分配的,那就必然会牵扯到经济利益这个问题。由于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是依托“经济”这根命脉而存在的,因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意识中,以及在统治集团的社会管理意识中,经济利益远大于亟须要保护的生态环境,二项权衡必定选择经济利益。这样一来,势必使产品(商品)在环境友好方面的质量受阻打滑,甚至倒退,如若不信,就让我慢慢道来。

     在古代,由于人类创造的“机器”性能还很低下,人们要制造一件产品(商品)是很不容易的,那时的人们珍惜任何一件手工产品(商品),除了食用品以及燃料类的消耗品外,基本上没有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商品)可享用。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人类所创“机器”的性能就会不断提升而越来越好,如此制造产品(商品)也逐渐变得容易些了,当“机器”的性能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想当然,商品流通领域必然会出现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商品),比如纸张、罐装食品的铁皮罐头、塑料包装袋等等。从这些一次性使用产品(商品)的使用状况看,不可否认,这些一次性使用产品(商品)确实使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们日常享用的产品(商品)不光在生产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加以破坏、污染,而且这些产品(商品)一旦没有了使用价值,它定将成为废物→垃圾,定将污染地球的生态环境。因而,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我们人类理应珍惜手中所享用的产品(商品),尽量少用一些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商品),整个社会也不要为了经济增长而刻意地开发、生产那些对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一次性使用产品(商品)。但可悲得很,当今,人类社会的各统治集团竟然不顾所创“机器”性能的提高,已使社会产能过剩这一事实,不思改革,还在围绕着古老的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围绕着旧有模式的经济运行机制——围绕着所谓的“经济利益”纠缠不清,竟然用人类所创“机器”去糟蹋人类的生存资源,糟蹋我们的家园。

    随着人类所创“机器”性能的不断提升,随着人类社会产能过剩压力的不断增加。过去,产品(商品)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无心“失控”造成的;现在,产品(商品)出现质量问题主要是有心“操控”造成的。过去,提倡的是“抓好”产品(商品)的质量问题;现在,提倡的是“控制好”产品(商品)的质量问题。过去,产品(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最好扼杀在“成品之前、出厂之前”;现在,产品(商品)出现质量问题最好控制在“三包”期限之后,产品(商品)一过三包期限,最好立马就坏,而且要既不能使用,也无法修理,只能重新再买一个。

     为了拉动经济、增加就业,也可以说是为了缓解“机器产能过剩”的压力。当今社会,向普通老百姓销售的大众化产品(商品),其使用寿命越来越短,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商品)越来越多,一些不该使用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商品)的地方也开始出现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商品)了,使得社会大众使用的产品(商品)在环境友好方面的质量持续呈下降趋势,无法得以提高。这样一来,也势必造成城市的生活垃圾成倍增加。

    比如人们日常所穿的皮鞋。过去一双皮鞋最起码可穿二、三年,平时穿着比较仔细一点的先生、女士,甚至可以穿十年左右。而现在呢?价钱在200元之内的一双皮鞋,穿着再怎样仔细小心的先生、女士也顶多只能穿一、二年就坏了。一般损坏情况都是鞋子的鞋底断裂开了(或脱胶),叫你没法再穿,而鞋子的鞋面还是完好无损,你说可惜不可惜,你能说这纯粹是产品(商品)的质量问题吗?我很笨,怎么推敲都无法把鞋底的断裂问题与产品(商品)的质量问题画上等号。

    又比如抽水马桶的控水装置。照理,抽水马桶的控水装置不应该用无防锈措施的铁螺栓来固定安装,但我们家的原装抽水马桶控水装置就是用铁螺栓固定在水箱中的,而且铁螺栓是非标准件,并镶套在控水装置的塑料构件中。如此,经过一定时段必定锈蚀损毁,到时还叫你无法另配螺栓来维修,只能换新的。可想,在潮湿环境中使用没经过特别防锈处理的铁制品,犹如在产品(商品)组件中安装了定时损毁装置。这件事如果单从产品的质量来考虑,产品质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工作人员完全是按照厂方技术人员指定的配件组装生产的,从检验员的检验来看,件件产品(商品)都是合格正品。如果从工作质量来分析,这样的工作质量不要做得太好啊!既降低了产品(商品)的生产成本,又能使产品(商品)的销售量得到潜在的增量趋势。

    再比如电器拖线插座。就在前几天,看到家中电器插座白塑料外壳上有一斑点,以为是灰尘,就用手去掸拂了一下,感觉有点不对劲,怎么斑点渐渐变大了(我眼神不好)?蹲下身仔细一看,吓我一跳,原来白色外壳塑料老化了,老化的塑料外壳就像脱落的石灰涂层一样,一碰就碎落下去,使得拖线插座里的金属导电体失去了外壳的保护而裸露在外,真弄得我不寒而栗,想想也有点后怕。从电器安全技术层面来讲,电气安全绝缘材料不应该发生类似的老化现象,更何况我这个电器插座买回家顶多只有四、五年的光景,你能说这纯粹是质量问题吗?

     去年,花25元买了一把长柄雨伞。这把伞的伞面很好,是一种很厚实的防水布料;这把伞的伞柄撑杆也很好,而且伞柄用优质皮革包装点缀的很好看,也结实;这把伞的骨子更好了,是用富有弹性的尼龙棒材制成的。可是,三个月不到,顶多只使用了十多次吧,这把雨伞就坏了,不能用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原来问题出在尼龙骨子的金属支撑连轴上,这些支撑连轴都是用铝合金薄片制成的。懂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铝合金薄片抗机械扭曲能力是极差的,这种材料根本不应该用在伞骨的支撑连轴上,但是,现在偏偏用上了,为什么?你能说这又是简单的质量问题吗?不能吧!

    更有甚者,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在引导人们如何加快消费掉手中配有的日常消费品,并为日常消费品的铺张浪费找个正当的说词。就在这几天,我看到这样一个电视宣传片:“我们日常用的毛巾,用了一个星期,就要放在容器里用水煮二十分钟,高温消毒一次。但是有一种细菌很顽固,用高温消毒也杀不灭,它会残留在毛巾的纤维里,因此一块毛巾顶多只能使用三个月就得扔掉”。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细菌,对人体又有多大的危害?我也不想知道。我只感觉这个说法很荒谬,照这个电视宣传片对毛巾的处理逻辑来推理:我们穿的内衣顶多只能穿一个月就得扔掉,因为内衣跟人体皮肤摩擦滞留的时间要比毛巾长许多,如果内衣的料子是不能用高温来消毒的话,只能一次性使用,穿过就得扔掉;一般外套衣服如果不能高温消毒,也只能穿半年到一年也得扔掉;床上用品,一个星期洗涤消毒一次,用过三个月就得扔掉,如果无法高温消毒的,用一个月就得扔掉;沙发、席梦思之类的物品由于无法高温消毒,药物又渗透不进,因此,此类物品顶多只能用一到二年就得扔掉,重新买新的;家里的家具,由于是存放这些无菌用品的,因此也得每三个月就得药物消毒一次,考虑到细菌的耐药性,这些家具顶多只能使用二到三年就得扔掉重新买新的;居住的房屋,每三个月就得消毒一次,三到五年就得彻底的重新装修一次。上述要求如果无法满足,那你就得想法离开这个星球,另谋出路。这不是笑话,是电视里正在宣传的东西,只不过我沿着这个思路推理了一下。

    不要再为现阶段的经济运行模式开脱了,这一切都是经济利益惹得祸,是经济绑架了产品(商品)的“质量”,是经济绑架了产品(商品)的使用寿命(使用年限)。鞋面、伞面、伞骨、伞柄等等,只不过是“经济利益”封堆下的殉葬品而已,如果人们再不改革经济运行模式,再不重视环境保护,不严格监控产品(商品)的正常使用寿命——在环境友好方面的质量,类似情形的殉葬品会越来越多,城市的生活垃圾会成倍增加。大家可否思考过,我们人类的日常活动为什么要如此糟蹋生态资源,糟蹋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唯一的生存之家,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后花园”可躲避!

商品的过度包装和强行搭卖(搭卖没用物品→“废品”→垃圾)

 

2 .    商品的过度包装和强行搭卖(搭卖没用物品→“废品”→垃圾)

 

     由于人类不停地创造、开发、更新“机器”的性能,使“机器”的性能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强悍。这就引起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消费品产能过剩→产业工人过剩→社会失业率不断升高。在目前的经济运行机制中,社会失业率的升高预示着经济不景气、大萧条、大衰退。为此,统治集团里的“大先生们”肯定急得火烧屁股,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方设法要拉动经济,把经济搞上去。具体方式就是投入资金,增加再就业,促进消费。而且,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统治集团的大先生们只注重经济的拉动,效益的增长,而不会去顾及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就是明知对生态环境非常不利也要为之(难啊,因为大家都在看着、僵持着,无法退让。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再加上“拉动经济,促进消费”的一些应力作用,使得“创造机器”之用意被扭曲得越加离谱。下面我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来阐述一下,供大家明察。

      关于商品的过度包装问题。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些,而且有关部门好像也三令五申的禁止过。但由于针对环境的保护,统治集团历来都是漫不经心地只做表面文章,根本不想深究做实,如此,所谓环境保护的严格五申执法又能从何谈起。现如今,商品过度包装的现象依旧存在,而且比以往更泛滥,就连治病救人用的药品也开始出现过度包装的现象。就拿我服用的降压片来说吧,原来我一直服用硝苯地平片的,药品是用塑料瓶包装的,小小一瓶就装有一百粒药片。现在这种包装的药品在医院里已基本配不到了,可能这种包装的药品不易拉动经济吧,现已经没有厂家再肯生产了。现在我只能改服新式包装的“非洛”地平缓释片。这种药片是用塑、锡包装材料封装的,一盒一板,一板十粒小药片。一个纸做的药盒明明可放二到三板药的,可我横看竖看,里面空荡荡的只有一板药,可每个纸药盒里的说明书不能不放,如此一来,一盒药所用包装材料的质量已远远大于药品的净质量。

     关于包装过度问题,某些部门的负责人还可找出些理由来狡辩一下。可接下来我遇到的事情其行径就更加恶劣了,可以说是完全违背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道德的,是没有任何理由可狡辩的。三年前,因房屋大修,自来水管道需翻新改造,在施工过程中把我们家的淋浴器进水阀门弄坏了,没办法,只能去配买一个原尺寸型号的铜质不锈钢球阀。没想到的事,这种阀门在购买时,一定要和一套铜质的连接水管用的连接螺母一起买,不能拆开单独卖,怎么说也没用。跑了好几家商店情况都是如此,店主也无奈:“这种卖法是厂家规定的,你看看,阀门和螺母配件是封装在一个塑料包装里的,我们能拆开卖吗?”没得办法,最后我只能忍痛(这个痛是对环境亵渎之痛)买下这套“阀门”。没想到的事,上个月,这个不争气的进水阀门又损坏了,原因可能是使用不当,也或许是这件产品本身的质量有问题,但不管怎样,总得再去买一个吧。可万万没想到,三年多的时间,这种强行搭卖状况依旧。看来根本没有任何管理部门去监管过此类现象。现在我眼前已有两套完全没有用过的铜质水管连接螺母,我死死地看着这两套铜质螺母不知所措,内心非常的纠结:想换上新的铜质螺母吧,可铜质螺母是耐用物品,装在水管上的铜质螺母,你不去动它,它根本不可能损坏,所以也没有必要去更换,硬是更换反而有可能把连接淋浴器的金属软管弄坏了。不换吧,心里真是闷得慌,感觉自己、社会、整个人类在暴殄天物,这不是在加重人类唯一的地球生态环境的负担吗?这不是在挖掘人类生存环境的根基吗?而统治集团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根本不去加以制止、不去加以监管。

    商品的强行搭卖现象,在整个维修配件市场更甚。前不久,家里抽水马桶的控水装置坏了,打开水箱一看,是放水按钮连动轴的固定座套断了,而连动轴的固定座套和整个出水装置基座是用塑料浇铸在一起的,看来根本无法维修(设计成这样,目的就是叫你无法维修),只能换新的。外面一打探,抽水马桶用的控水装置,维修配件商店里都有卖,但非要整套控水装置一起买,拆零不卖。也就是非要把两个各自单独的进水装置和出水装置一起买下,没办法,我只能把整套控水装置买下来,否则家里的抽水马桶无法正常使用。买的时候店主调侃地对我说:“没关系,等家里的进水装置坏了,这个进水装置不就能用上了。” 我万万没有想到,人类所创“机器”的性能提升居然被释放在这里了,硬是把原本不属于废品的产品(商品)折腾成废品,最后成为垃圾箱中的宿客。人类创造的机器的性能提升,到最后尽是在折腾人类社会的生存资源,加重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负担。

 

为了环保,理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限制和排挤轿车行业

 

 

  1.        为了环保,理应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限制和排挤轿车行业

 

 

    天下事莫大于统治集团运筹帷幄的政令能通畅地实施。而政令的通畅实施又必须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依靠,而雄厚的经济实力必须依赖于高效益的经济运行机制来获得。因而,统治集团向来只重视经济利益而轻视环境保护,更何况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实施必定会损害既得的、高效益的经济利益。因此,针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统治集团向来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来实施、制定相关政策的。不用说,如此制定出的政策必定脱不了这样一个顽症:由人类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的破坏,通常情况下都是得过且过地做做表面文章,只有明显摆在眼前的、火烧眉毛的、又不得不加以制止的情况下才严加监管。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吧。汽车行业发展至今,地球人都知道,汽车行业是个破坏生态环境的大恶魔,它不光在行驶时需消耗能源,排放大量废气,而且还要修建宽敞的道路供它行驶。这需要消耗多少能源,占用多少土地,破坏多少生态环境资源?就是停放着,也要占用一个车位的空间,这免不了又要占用大量土地。像这样破坏生态环境的大恶魔级的产业,统治集团为之骄傲的现代轿车工业(指专门用于家庭及个人代步的小汽车),理应受到制约和排挤。然而,各统治集团为了所管辖区域的就业率的提升,以及所谓的经济效益的增长,根本不顾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被破坏程度,居然还在不断地继续大力发展这样的汽车工业。在气候学上有个蝴蝶效应之说法。而一辆汽车从制造到报废,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是蝴蝶效应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假如全球的汽车拥有量再增加三成的话,那么对地球的污染排放起码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三到四成。而且由于汽车过多,道路拥挤,很多地区的路段不得不进入“扩路”运动,这对脆弱的地球生态环境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为了欲盖弥彰,竟然有人为这样一个破坏生态环境的汽车消费模式树立出生态环保的“贞节牌坊”来,搞出什么“‘一日’出行无汽车”活动啦;什么“‘一日’环保出行不开车”活动啦,等等。现如今,为了小汽车的畅通无阻,很多大、中城市连最起码的上、下班高峰时段的公交专用车道的交通法规都无法严格执行,怎么好意思还能搞出这种“贞节牌坊秀”来糊弄人,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恶心。

     有时我站在大街上,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由一辆辆汽车组成的钢铁长龙。脑海里不由得幻想着:如果这些钢铁长龙变成一列轨道交通列车那该有多好啊!这既可节省很多的物质资源,又可减少大量的污染排放,这多划得来。人类今后的发展怎么可能拒绝这等好事。我相信,将来的人类交通运输行业,必定是朝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发展,而轨道交通就完全符合低能耗、低排放的要求,并且轨道交通又能轻松实施全自动的监控管理。我想,在不远的将来,轨道交通将得到空前的发展,到那时,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镇之间都用轨道交通相连接,而且大、中型城市内的轨道交通已四通八达连成网。那时,人们的出行交通工具主要依赖轨道交通。当然了,轨道交通不可能把你送到家门口,每每出行始、末的一段路程还是要靠你自己步行的,这样既环保又有益于身体健康。

    汽车与环保的话题稍微有点偏题了,但是这个话题不说心里总有点不舒坦,有点闷得慌,敬请诸位包涵。

人类创造“机器”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人类创造机器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现今,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与人类必须要保护的、也是唯一的生态环境是很不协调的,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矛盾冲突。

 

    人类创造“机器”的初衷是为了省力、省时,减轻劳动强度,并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目的的。“机器”的发明与制造,确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随着“高性能机器时代”的到来,机器的产能、性能以及包括使用寿命等已经很强劲了。如果我们还不加以严格控制和妥善管理,势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其严重的恶果——不时地碾压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底线,使人类倍感生存在生态环境即将崩溃的边缘。

     自从我们的祖先手中拥有了多余的生活必需品(产品)时,就意识到这些多余的生活必需品就是一种财富。而通过这种简单粗糙“财富”的储藏与交换,势必催生了人类初期的简单朦胧的经济活动。而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进步与提高,想当然,人类所能享用的生活必须品的品种也就会更多、更庞杂、更丰富。如此,社会各阶层所能积累到的产品(财富)也就会更多、更庞杂、更丰富,而这些更多、更庞杂、更丰富的“财富”势必会进一步地积累并促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向更高模式、更高层次发展。

    现实中,要想积聚到更多的财富,就要提高财富的产出能力,而“财富”的产出能力跟经济活动中所要使用的工具性能密切相关。中国有一句古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要想积聚更多的财富,就要想方设法地创造出高性能的劳动工具——机器,有了高性能的劳动工具——机器,就能减轻生产过程的劳动力强度,也就能提高“物质财富”的产出率,由此可轻松地获取更多的“财富”,这是能更多更快地积攒物质财富的关键要素。为此,为了提高日常劳作时的生产率,为了更多地获取物质财富以及日常的生活享受,人类不断地创造“机器”(我这里提到的“机器”一词,涵盖一切由人类改造或制造的、对人类有用的日常生活用品、用具或工具类物件),不断地提高“机器”的使用性能。而且,几千年来,人类制造“机器”的由衷心愿只是期望能获取到更多的物质财富,而不那么注重这个“机器”是否能提高人类与自然规律抗衡的能力,更不会去思考这个“机器”与地球生态环境破坏的因果关系了。也就是说,人类在“创造机器”时的本意或许是为了减轻人与自然规律抗衡的劳动强度,使人们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从而使人们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然而,在创造之后,进入批量制造阶段,不用想,主要意图必然以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是以积攒更多的物质财富而运作的。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各经济实体(生产运营商)是不可能心甘情愿地去承担责任的。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想真正做到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光要注入一定的非生产性投入资金,而且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管理会影响到往后的物质财富的积攒率(后面提倡“公益性的维修服务”部分时会详细分析)。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类制造“机器”的主要意图不是为了人们的生活享受,也不是为了减轻人们的社会劳动力强度,而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人类社会日常活动所需的物质财富——即经济利益。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一向都是攥着如何能积攒更多物质财富这个思路紧紧不放而运作的。可想,如此状态下所架构的经济活动运作模式,肯定不外乎:只要客观条件行得通,参与经济活动的各利益团体只注重自身的利益得失,想方设法地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根本不会侧重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就是所参与的经济活动项目破坏了生态环境,那也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得过且过地做做表面文章。从这里也可看出,人类创造“机器”的原本用意只要穿上了经济运行机制这条裤衩就被扭曲了,而且其扭曲程度必定随着人类所创“机器”抗衡自然规律的能力增强而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利害。可叹的是“机器”的创造或制造又不能在人类社会上裸奔,它必须穿上经济运行机制这条裤衩。为什么?因为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是依赖于社会模式的群体劳作而生存的动物。在这种生存模式下,人类社会的生活必需品必须要用一种分配制度来按劳分配,否则人类社会的处事行为就没有规范,人与人之间的食物,以及日常用品之竞争也就变得没有任何章法可依,这样人类也就无法激发出个人的创造发明激情和积极进取精神,如此人类社会也就得不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所创“机器”必须穿上经济运行机制这条裤衩的真正原因。不用说,人类绝大多数的社会活动都是围绕着经济运行机制这根命脉而运作的。

    现如今,至于创造“机器”的用意之扭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也就是资源开采、加工生产、市场流通等运作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冲突的协调平衡问题和产能过剩、工人失业引起的所谓经济萧条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同出一源,是非常冲突的“矛”与“盾”的关系,是人类所创“机器”的衍生品,只不过随着“机器”性能的不断提升,使它们之间的矛盾逐渐白热化而已。因此,在高性能“机器”时代,如果还想要盲目扩充就业岗位来拉动经济增长,其结果必然是糟蹋生态环境资源,加重生态环境的恶化程度。从科学的进步性和社会的发展性看,人类社会生产劳动力的解放——具体体现在社会上的失业、闲置人数越来越多,这本该是个好事,说明人类所创“机器”的能力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好,人类能用高性能的“机器”替代自己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原本几百人要干半天才有可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要二、三个人操纵一台机器,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就可完成;原本一套生产装置需要几十个工人监控维护,现在装上了全自动监控装置,只要二、三个工作人员就已足够。“机器”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并替代了部分的日常工作,使人们从繁忙的劳作岗位上退了下来。照理,这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闲置人员,理应乘自己身健力壮之时,到世界各地去旅游观光,或在家休养,以享天伦之乐。然而,经由人类社会这一经济运行机制的运作,这种好事竟然变成了坏事,成了一种所谓的“失业”。为了拉动经济,增加就业,人们就得想方设法地多办工厂、多开机器。不是吧?这一思路好像在跟“机器”性能的提升而带来的消费品产能过剩现状对着干吗?那人类创造“机器”的用意究竟何在?为了消除产能过剩之“泥潭”,管理层和生产方、运营商想出了很多妙招:为了拉动经济,提高就业率,原来(在一个区域)同一类商品只有二、三家工厂在生产,现在起码有七、八家、甚至十几家在生产,原来一条生产流水线二班倒或三班倒的在生产,现在基本上都是一班制,而且时常因产品积压,资金无法周转而停产,其结果就是——多占土地,多浪费资源;为了拉动经济促进消费,人们把脑筋动在了产品(商品)的正常使用寿命上,只要降低消费品(商品)的正常使用寿命,不就能消费掉、糟蹋掉这些产品(商品)了吗,不就能缓解人类所创“机器”产能过剩的压力吗?其结果就是——垃圾成倍增长,环境更加恶化;再加上严禁行业之间的竞争,严格监管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或称恶意竞争),最好不要引发行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因为激烈的竞争会使社会失业率急剧上升。这样一来,其结果就是——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差,使用寿命越来越短,环境污染变本加厉。不是吗?现如今,整个消费品市场的产品(商品)质量一年不如一年,产品(商品)的使用寿命也越来越短。而且整个消费品市场的消费品(商品)正在向一次性使用的方向发展。现在一次性使用的产品(商品)名目繁多,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市场的销售份额正在逐年增加。这一切似乎在追问、在责怪:难道人类创造“机器”是错的?都因“机器”抗衡自然规律的能力太强,造成现今的人类社会劳动力的富余、日常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使得失业率居高不下?那么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创造“机器”的意图究竟是为了什么?很是茫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创造“机器”的智者错了?还是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出现错误?或“统治集团”没有真正重视保护生态环境造成的错?

    当今,统治集团为了调节社会养老金的资金周转问题,竟然执行起:延长在职人员的退休年龄;并放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意图提高人口出生率。这使我难得清醒的人更加糊涂了:难道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无限大?经得起人类如此的折腾?由于人类的本能综合症,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将随着机器性能的提升,会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激烈。

    在当今高性能的“机器”时代,保护生态环境与拉动经济增长是两个极其矛盾的社会现实问题。为了拉动经济,增加就业,人们就得想方设法地多开公司、多开工厂、多开机器、多开商店。总之,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减少失业率,人们不得已而为之地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包括机器)推向市场。而这些已生产、并推向市场的“产品”又必须想方设法地在不长的时间内消费(消耗或糟蹋)掉,否则整个“经济快速增长”的脉搏将迟缓或停滞跳动而产生所谓的经济危机。这样的“经济”模式的运作所产生的后果,必定反馈到生态环境这方面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将成百倍、千倍地增加。可问,人类“创造机器”的目的又何在呢?这不是危言耸听,不信我们就拿几个实例来仔细分析一下。

难得清醒

 

                                  

               三、宇宙演化奥秘之玄关

 

                                 难得清醒

   

   

    自私的自我在人生游戏中都以注重利益的得失而操控着游戏的主角奋力地拚杀,这些游戏主角根本无力理会自己究竟是被自私的自我控制的多一点,还是被这个游戏的操盘手——“上帝”全盘控制得多一点,何必惊醒梦中人。然而,操控我人生游戏的主角——自私的自我,居然会出于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担忧而盲闯了环境保护之都城——保护环境,并摸索了一番,闯了几个关卡。

    现在游戏画面又退回到了宇宙奥秘之玄关。游戏玩到这个份上,既然承载自我的载体(肉身)眼睛还没有瞎,那就继续闯关吧,闯到哪儿算哪儿。但在闯关之前有一点要说明,由于本人眼睛有疾,不能过度疲劳,因此有关信息资料的具体出处就不再加以详实校验了,反正游戏的背景画面就以198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的场景为主了,在此敬请大家谅解。人生犹如游戏,我的人生游戏准则就是:尽量不伤害其他动物,更不能伤害自己的同类。因为我认为,我们的共同敌人乃是宇宙大自然——“上帝”。我们这些游戏主角,应该协同作战,去战胜“上帝”。我们只有战胜了“上帝”,“上帝”才肯让出道来让我们进入下一关的游戏场景。还有一点也要说明:我写,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写是一种乐趣,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应该还掺杂着本人对人生游戏的情与感、以及欲望。因此,各位读者不要把它当回事,只能把它当作一种小说来看待。而且由于“宇宙演化”这东西,目前是无法用科学实验来加以考证的,我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很有说服力的、现实的事例来招待大家。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把我所写的这些“想法”当回事,否则会扰乱你已有的、对宇宙演化的认知思维。

 

对日照现象的真正成因

   

 

(二)对日照现象的真正成因

 

    对日照也就是反日点(天球上黄道带内与太阳相距180°的一点)附近一个非常暗淡的弥漫状亮斑,它通过黄道带与黄道光的光锥相连。对日照大致呈卵形,范围约20°×10°,长径几乎达到月球角直径的40倍左右,亮度极大的位置在反日点稍偏西几度的地方。对日照十分暗弱,因此,直到1856年才由丹麦天文学家勃罗森写下第一条记载:“对日照的最亮部分恰与太阳的位置相反,所以,对亮度最大位置的估计与反日点往往符合到1°以内。”最微弱的照明光亮都足以将对日照淹没,所以只有远离城市,在无月的晴夜,使眼睛充分适应黑暗环境后,才有希望看到对日照。最有利的观测时间是3月和9月;冬夏两季则很难观测到,因为这时它恰好与银河交迭在一起。

     对日照的起因至今尚无定论。较为流行的理论有四种:1. 黄道光假说,将对日照看作黄道光的一部分,其亮度增大是因为在该方向上粒子的散射函数有一极大值(后向散射)。目前倾向于这种观点的人较多。2 .  吉尔当-摩耳顿假说,认为离地球0.01天文单位处,在反日方向上的平动点周围有一个行星际尘埃集中区,它们对太阳光的散射形成对日照。3.   尘尾假说,认为在太阳风和辐射压力作用下,地球产生一个尘埃云尾,它指向偏离反日点的某一方向,在这个方向上的散射强度可以充分增大,从而产生对日照。4.   气尾假说,认为地球有一“气尾”,对日照的形成与气尾中被激发原子和分子的发射有关。

    下面我用一种全新的假设来分析一下对日照真正的成因。对日照的成因有二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对日照的成因肯定与黄道带和黄道光有关,因为对日照是经黄道带而与黄道光的光锥相连的;对日照实际上是星际尘埃粒子反射太阳光形成的,而这些尘埃粒子都是黄道带内的尘埃粒子,是黄道光的一部分。第二,对日照也肯定与地球有关。因为观测到的对日照都在反日点的180º处,别处没有。并且,到目前为止,很多离开地球引力场(地磁场)范围,飞行在星际深空的探测器,都没有探测到对日照现象的存在,这说明对日照是跟随地球的运动而移动的。而且每年当中不是只有几天能观测得到,而是有大半年的时间都能观测到。有了这些已知条件,我们就可进一步地分析下去。

    如果对日照只与黄道光有关,与地球的关系不大,那为什么对日照的光斑只出现在与地球相关的以地心为基线的跟太阳相反的180º处?而且形状呈卵形。如果对日照与地球有直接关系,那又是地球的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在我们的太阳系,行星、小行星以及星际尘埃粒子大都分布于黄道平面附近。行星际物质大致对称地分布在太阳周围,其中有大量小到1微米甚至0.1微米的尘埃粒子,它们的分布状况是:主要集中在黄道面附近,离太阳越远,数目越少,而且小粒子的数目比大粒子多得多。由观测黄道光得出的这些结论均与空间探测器的实测结果吻合。 “通常认为行星际尘埃粒子是小行星被撞碎后或是彗星瓦解后的产物。它们基本上散布在黄道平面(严格的说,应该是太阳系的拉普拉斯不变平面)及其近旁,所以黄道光也就大致沿着黄道面伸展。”通过对黄道光的观测,可以认为,黄道平面附近有大量的星际尘埃物质,而我们的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就紧贴着黄道平面,合二为一。

    我们的地球就在黄道平面上围绕着太阳运行。而且随着地球外层空间探测器的不断升空,逐渐发现地球的外层空间并不简单,有一连串的物质能量场,并携带着大量的尘埃粒子、带电微粒子。这些能量场所携带的尘埃粒子、带电微粒子的密度肯定又要比黄道平面附近的星际尘埃物质多很多。地球外层大气空间的物质能量场分别有:地球弓形激波、磁鞘、地球磁层、地冕。

 地球弓形激波——弓形激波波阵面内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属于热等离子体和高马赫数的湍动波阵面。波阵面顶点与地心的距离大约在14个地球半径左右,但若有异常的低马赫数的太阳风,则可延伸到30个地球半径。

磁鞘——弓形激波波阵面与磁层顶之间的过渡区,厚度为3~4个地球半径。

    地球磁层——在高空中受到太阳风的影响,地磁场的磁力线都向后弯曲,地磁场朝太阳方向的最前沿形成一个包层,并向着背太阳方向延伸。这个被太阳风包围的、彗星状的地磁场区域叫作地球磁层。地球磁层始于地表以上600~1,000公里处,向空间延伸到磁层边缘。太阳风动能密度与地磁场能密度相平衡的曲面,就是地球磁层的边界,称为磁层顶。磁层同大气层一样随着地球在空间运动。理论计算和卫星观测表明,朝着太阳一面的磁层顶离地心约8~11个地球半径,当太阳激烈活动时,则被突然增强的太阳风压缩到5~7个地球半径。背着太阳的一面,因太阳风不能对地磁场施以任何有效的压力,磁层在空间可以延伸到几百个甚至一千个地球半径以外,形成一个磁尾。地磁场能俘获来自太阳和其他天体的带电粒子,并形成著名的范爱伦带。

    在地球磁层内还存有地球辐射带,但只存在于一定磁纬地区的上空,而不存在于南北磁极和高磁纬地区的上空。

辐射带分为:

1、内辐射带    高度在1~2个地球半径之间,范围限于磁纬度±40°之间,东西半球不对称。西半球起始高度比东半球低,最高处可在9,000公里处开始。两半球都向赤道方面凸出。带内含有能量为50兆电子伏的质子和能量大于30兆电子伏的电子。

2、外辐射带    高度在3~4个地球半径之间,起始高度为13,000~19,000公里,厚约6,000公里,范围可延伸到磁纬度50°~60°。外带比较稀薄。外带内的带电粒子的能量比内带小,但远远超过外大气层中粒子的热运动能。

     根据人造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探测发现,地磁场能俘获来自太阳和其他天体的带电粒子,被俘获的带电粒子实际上分布于整个地磁场,所以辐射带的界限并不分明,只是带内带电粒子的密度比其他区域大。

地冕——离地面约1,000公里的高层大气,主要由氢和氦组成,因发出很微弱的辐射而称为地冕,它是地外大气层的一部分。

    通过一连串的地球外围空间的尘埃粒子、微粒子物质能量场的介绍,不难看出,在地球大气层的外围空间还携有大量的尘埃粒子、质子、离子等物质。由地球的引力、磁场捕获得这些尘埃粒子、微粒子包裹着地球,并跟随着地球在太阳系星际空间一起运动。

    从地面观测分析以及空间探测器的探测可以确定,地球引力场、地磁场因俘获而携带大量的星际尘埃粒子、带电粒子。我们知道,光地球磁层就有离地心8~11个地球半径的空域,在这个空域,物质密度虽然稀薄,但经地面观测和卫星探测数据的分析,可以肯定,它的物质密度一定比周围的星际空间(黄道平面附近的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还是要高出许多倍的。一旦空域之间的物质密度有差异,那么,光线从一个空域穿入到另一个空域就会发生折射现象,这也就是说,地球及周围的外大气层空域,在星际空间就相当于一个光学透体,是一个镶有内胆的彗星状的光学透体。请看下图: 

 

 

    看图作具体分析。由于地球磁层以内的外层空间含有大量的尘埃粒子、带电粒子。因此,这个空间的物质密度肯定比周围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要高,也因此,可以把地球外层空间(包括地球大气部分)看成是个巨大的凸透镜(一个不规则的、不均匀的,类似彗星的单球面的光学透体)。可想,大凡凸透镜都具有聚光的效应,因此,当泛射的太阳光辐射穿入地球大气层及外层空间的区域时,必定会发生折射现象。而这些被折射而聚集的光辐射穿出地球外层空间时,必定会在这个光学透体的光学系统近焦点处聚集成一道投射光柱。投射光柱所照射之处,尘埃粒子、微粒子的反光回照率肯定会有所增强,从而使得该区域的星际空间比别处要亮一些,但由于黄道面附近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还是比较稀薄的,以至于这个投射光柱所照射之处,形成不了像样的、明显的反光回照景象,而只能以对日照方向呈现出微弱的亮斑。这个形成于星际空间的对日照天象,是太阳光经由地球外层空间的尘埃粒子、微粒子组成的自然光学系统所形成的投射光柱,照射在这一区域不同距离上的尘埃反射物(反射点)的反射光迭加而呈现出来的。因而,要观察到对日照天象,观察者只有站在地球(或地球附近区域)上,朝着反日点的方向观看才能观察到,如果处在图中的e处或其它地方,根本观察不到因地球光学透镜效应而形成的投射光柱及对日照亮斑。

    对日照的天象奇观我没有观赏过,也没看见有哪本书刊登过它那详细真实的摄影图像(因光线太暗淡,很难拍摄),但我敢说,对日照这个卵形亮斑,一定是横躺在地球的公转运行轨道上的。而且,它本该是个圆形的弥漫状亮斑,但因地球的向东公转,使得它呈现出卵形状的弥漫亮斑。究其原因,请看下图:

 

地球外层空间大气的物质粒子所形成的光学透镜效应在D处所聚集的太阳光辐射,要经过一段光程,到接近这个光学系统的焦点处,才能聚集成较强的光柱,这样才能在照射到尘埃粒子时能反射出较强的反射光,而这些反射光必定又要经过一段光程,才能返回到地球,这些都必须要有一定的间隔时间。因此,如果这些反射光按原路返回,地球肯定已不在原来的位置,此时应该移动到D`处了,而只有那些向东偏斜一定角度的反射光,地球才有可能接收到,为之我们看到的对日照光斑有一点点偏西(由于地球的球形关系,对我们来说,白天,地球的公转方向是由东向西运动,黑夜,地球的公转方向是由西向东运动)。

    图中a、b、c表示地球大气光学效应聚集成的光柱,在空中的三个不同时段位置的顺序。从图中可以看出,对日照的形成是基于星际物质的反射光,是由不同位置、不同距离的星际尘埃粒子的反射光叠加形成的。而且,由于地球的公转运动,这些反射光按原路返回时,地球已从D位置移动到D`位置,因此,只有那些向东偏斜一些的反射光,地球观测者才有可能接收到,所以,地球观测者看到的对日照亮斑向西偏了那么几度。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东边c 时段的反射点离地球的距离要近一些,西边a时段的反射点离地球相对就远一些,而且由于远、近关系,东边的反射光斑比西边的反射光斑亮一些。因而可以肯定,a处的星际物质先发生反光事件,而c处的星际物质必定是最后发生的反光事件。由于距离的不同,这些反光事件发生的时间以及来回光程所要消耗的时间都是不同的,距离近的,一个来回光程只要2~3分钟就可以了,而距离远的,一个来回光程甚至超过10分钟也说不定,但它们都是同时到达地球而被我们观测到。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在月食的过程中没发现地球外层空间具有聚光现象?道理很简单,因为地球外层空域的物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稀薄,因而产生的折射率就要低一些,再加上地球磁层结构形成的光学透体形状,相对来说,这个光学系统的焦距是比较长的。而光学系统的聚光效应跟焦点有关,越靠近焦点附近聚光现象越明显,而月球离我们地球实在太近,根本无法呈现出地球外层空间的自然光学系统的聚光现象。如果有人不信,我们不妨在100个地球半径开外的聚光效应应该较明显的位置,施放一个星际探测器,用它来观测地球的凌日天象。我想,这个探测器如果处在地球外层空间形成的光学系统的焦点附近,看到的地球肯定是:光芒四射,非常耀眼的一颗亮星。

 

 

 

 

 

 

 

 

 

 

 

 

 

 

 

 

 

 

论奥伯斯佯谬

                                                                              

                         奥伯斯佯谬

     

一、星空万象

 

 

(一)奥伯斯佯谬

 

    “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1826年指出,静止、均匀、无限的宇宙模型会导致一个重大的矛盾,即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一个星星,因而整个天空就要亮得象太阳一样,实际上夜空却是黑的。理论和观察之间的这种矛盾就叫作奥伯斯佯谬。即使天体之间有吸光物质,这个矛盾也仍然存在。”

    奥伯斯佯谬提出了这样一个关于地球夜空的理论:“即无论从哪一个方向观看天空,视线都会碰到一个星星,因而整个天空就要亮得象太阳一样”。其实,这是个谬误,因为奥伯斯佯谬疏忽了光辐射(辐射粒子)的发散性特性,以及天空的亮度跟光子的辐射密度以及所受折反射回照率有关。就拿激光来说吧,激光的发散角是非常小的,用肉眼观测激光光束的任何一段截段(在人眼有限的观测距离内),激光束的视面轮廓都是平行笔直的。然而,在地球上,用一个1平方厘米的激光束打到月球表面,在月球表面将获得一个竟达2平方公里左右的激光光斑。这也就是说,虽然激光束的方向性很强,发散角也极小,但在1秒钟的光程距离上,它的光粒子(辐射粒子)能量辐射的信息截面竟起码要扩散放大一百亿倍左右。原来1平方厘米的光粒子信息密度被稀释到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因而,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在月面上被激光束所照射到的区域内(激光光斑区域),其每平方厘米仅能接收到原激光束光粒子能量信息的百亿分之一。可想,激光束在1秒钟的光程中就被扩散放大了一百亿倍,那普通光辐射(电磁波)在1秒钟的光程距离上最起码也要扩散放大五、六百亿倍,甚至上千亿倍。

    在银河系,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毗邻星)起码也有4光年的距离,这4光年也就是 1.26×108 秒的光程。就以低发散角的激光束为标准,在1秒钟的光程中,光辐射(电磁波)的辐射截面也要扩散放大一百亿倍,那4光年也就扩散放大了1.26×1010  亿倍。因此,要像太阳般地点亮地球夜空的大气层,像这样离地球4光年以上的恒星起码也要有千万亿颗以上,而现实的宇宙世界显然无法办到,因为整个银河系满打满算也只有一、二千亿颗恒星。而且,实际上不管太阳系处于银河系的何处,它与银河系其他恒星的平均距离最起码也要有2万光年以上。指望其他星系来帮衬?那也不成,因为这些星系离我们更远,最近的(大麦哲伦云)也将近16万光年。如此遥远的距离,可想,光辐射一路发散到地球还能剩多大的光通量,且又能抵几颗像比邻星那样的恒星?

    对于光辐射的发散性,我认为优点大于缺点。你想啊,如果光辐射没有发散性,我们就无法一次看全眼前的景物,也就无法完美地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光辐射发散性好处还有很多,如:一件珍宝可同时供多人观赏,电影院里播放的影片可同时供几千人观看等等。其缺点就是:随着距离的增加,我们观察到的景物会越来越小,细节越来越模糊。举个例子:如果拿一枚硬币放在月球表面,虽然在地球上用目前口径最大的、光学成像系统最好的望远镜,可以观察到这枚硬币的轮廓,但硬币表面的图文细节是绝对探测不出的,这与望远镜镜面材料和镜面做工的关系不大,而与光辐射的信息量(光通量)损失有直接关系。增大望远镜的入射口径可以弥补命题景物信息量的不足,但口径的增大不是那么随心所欲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望远镜的有效口径越大,在生产技术上,难度系数也就越大,从而使你无法造出你想要造的大口径望远镜。

   

发、用电系统等效放射性物体的实验

 

    

(三)、现代科学技术能做的科学实验——发、用电系统等效于放射性物体的实验

 

    真正能称得上是“科学理论”的论文必定要有扎实的科学实践或实验的验证分析来衬托,否则不能冠予“科学”这个头衔,而顶多只能称之为具有一定逻辑思维的假设性论文。科学实践或实验是人类科学活动的“航标灯”“六分仪”,这些科学实践或实验虽然不能万分精确地细说出宇宙万物的自然演化真谛,但它们可以为人类的科学活动指明正确的航向,使人类的科学理论更逼近宇宙自然演化真谛。因此,关于光辐射(物质的基本粒子)演化运动的物理属性问题,我想,最终还是要依靠扎实的科学实践或科学实验来加以验证诠释的。

    针对光辐射(电磁波)的自然演化属性,我自己也有诸多的疑难问题无处解惑,也想象不出一个比较像样的假设来完美的解惑光辐射(电磁辐射)的这些演化特性,弄到后来我精神都有点恍惚。我每每在收听无线电广播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无线电通信装置的信号传播与信号接收,究竟是由于物质的基本粒子在散射运动中直接撞击到物体,并激发起物体本身电子的波动(电子振荡)造成的呢?还是由于宇宙演化运动不可或缺的能量子——电磁波(电场与磁场的交替变换)来感应物体内能,并引起物体内能的波动(电磁振荡)而造成的呢?思绪很是纠结,如果光辐射之类的辐射粒子真的是宇宙中的最小基本粒子,而不是什么宇宙演化传递能量的能量子(或俗称量子)。那么,为什么电磁(脉冲电路)装置发出一个小小的电脉冲,竟能使方圆几千公里范围内的电磁(振荡电路)接收装置都能同时接收到这个电脉冲信号呢?难不成一个电磁振荡脉冲的能量竟能激发出如此多的辐射粒子——宇宙基本粒子?可想,我这个光辐射(或电磁辐射)就是宇宙基本粒子辐射的假设,如果得不到可靠的科学实验的验证,不要说别人了,就连我自己都在怀疑我这个有关光辐射(电磁辐射)的假设是否离谱了?有点不切实际?违背了宇宙的演化规律?不可否认,我很是郁闷,很想能通过某个比较实在的、强势的科学实验来验证我的这些想法。能有什么实在的、可信的事物演化事件可以充分证明光辐射之类的辐射能量,就是宇宙中的物质——是组成宇宙物质的基本粒子的辐射呢?如果能找到,那关于宇宙演化的诸多疑问也就能得到圆满的解答了。为此,我想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实验,从理论上来讲,这个实验完全能够验证光辐射究竟是物质的基本粒子辐射还是宇宙演化能量子(电磁波)的辐射。至于光粒子之类的辐射频率,不一定非要与电场与磁场的交替变换频率捆绑在一起,它也很有可能是由物质的电子振荡(激发)频率造成的。

    我想到的这个实验就是把整个发、用电系统等效地看成是一个放射性物体来研究。其实,发、用电系统等效放射性物体的实验,就是把发电机和所拖负载等效地看成是一个放射性物体,即在发电机负载侧安装一盏大功率强光灯,可见,这盏强光灯发出的灯光就是可见光(电磁辐射)——一种辐射物。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验证光辐射是否就是宇宙物质——是否就是组成宇宙物质的基础粒子。而且这个实验还可验证动能与质能的转换是否有分界线——即发电机转子所携有的动能是否可以经发电机线圈的磁场、电场交替转换就能变成强光灯所激发的光辐射,也就是机械能是否可以转化为质能(转化为物质的基本粒子——光辐射)?下面请看发、用电系统等效放射性物体的实验草图:

 

    既然宇宙物质都能通过对流、传导、辐射等形式相互渗透、转换,那么,为了能使本实验说明问题,我们必须把整个实验装置与周边介质隔绝开来。也就是必须把整个发、用电系统等效放射物体的实验装置放在与周边介质高度绝缘、高度隔离的平台上。为了能使实验装置与周围介质严密隔离开来,整个实验装置必须要用能阻止辐射能量穿透的铅板严密遮挡住,只留露出强光灯向外辐射的灯面;而且为了更好地阻挡实验装置的质子、电子等基本粒子与周边介质中的质子、电子等基本粒子的转换与渗透,我们在实验装置与铅板之间,以及铅板与大地之间也要用高强度绝缘材料把它们隔离开来,就连拖动发电机转子转动的传动连轴也要用高强度的绝缘材料制成;整套等效放射性物体的实验装置的电气系统是绝对不能安装与大地相连通的接地装置(包括铅板密封罩在内)的;最后,我们还要把整套实验装置放置在真空度比较高的环境中运行,这样可以避免实验装置中的物质粒子通过空气介质的对流传导作用与周边介质形成转换、渗透。为了掌控实验装置与周边物质的能量粒子转换、渗透的具体数值,并监测是否有外部物质粒子从固定实验装置的固定部件处渗入到等效放射性物体的实验装置中去,我们必须在实验装置与周围介质直接接触的固定部件处安装电子探测装置。

    我想,如果实验装置的设计、施工非常到位的话,也即经过科学技术的综合分析和考核,并验证了实验装置中的能量监测系统所检测出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可靠性,并从科学技术的角度证明整个实验装置在运行期间与周围介质是完全隔离开的,并且也同时验证了整个实验装置从强光灯辐射出(输出)的质、能总量确实远远大于整个实验装置从周围介质中吸入(输入)的质、能总量。注意!这里的输出与输入总量不是指“一般的能量”输出输入,而是指包括整个实验装置在内的物质的“基本粒子”的输出与输入总量,这可是这个科学实验所做命题的关键性概念。那么,这个发、用电系统等效放射性物体的实验就可以解惑以下几个经典的自然学科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光辐射之类的辐射能究竟是宇宙时空物质演化所需的能量(简称量子)辐射呢?还是组成宇宙物质的基本粒子辐射?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物质都是由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光子等一系列宇宙基本粒子构成,这一理论也是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但是,我们认知的这些基本粒子实在太小,除了原子(知其大概轮廓)之外,我们人类根本就无法弄清这些基本粒子的轮廓概貌,更不要说去搞清这些基本粒子又是如何建构了原子内部的质子和中子了。就算有些科学理论涉及到了这方面的问题,那也是以主观意识加联想的揣测为主。因此,你想真正找出这些“科学”理论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那是找不到的,因为人类不可能拿出非常可靠的、明了实在的科学实验或实践来验证这些理论学述。而最可悲的事,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连光辐射(电磁波)之类的东西究竟是宇宙演化传递能量(量子)的参数还是宇宙物质的基本粒子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定论(早先认为是宇宙“辐射粒子”,后又说成“电磁波”,最后两者一结合得出个“波粒两象性”,现在又有人说是一种传递宇宙能量的“量子”),却冠以科学的头衔到处乱发“宇宙物质的演化奥秘”。难道这一“脱节”现象是我们人类科学活动对现实的自然世界的无奈而促成的?由于我执着地想弄明白宇宙演化的奥秘所在,因而想到了这个把发电机拖动强光灯的发、用电系统装置看成是一个放射性物质的实验。这个实验虽然无法诠释辐射能究竟是怎样被激发出来的,以及为什么会有光谱现象,但是,它可以从宏观世界的层面非常可靠、明了地验证光辐射(电磁波)究竟是宇宙演化能量辐射还是宇宙物质的基本粒子辐射。

    分析如下:请看实验中的发电机与强光灯的电气回路图。这个由发电机与强光灯组成的闭合电路,实质上可以看成是一个由金属导电物体构成的闭合环,并且这个金属导体闭合环中的电子在发电机磁场力的驱动下发生了位移而形成了流动,当这个流动的电子流流经强光灯的灯丝(电阻)时便激发出光辐射(电磁波)——向外发射辐射物。现在我们把整个金属导体闭合环(整个放射等效实验系统)看成为一个物体,而且这个物体正在发光——正在激发辐射能——正在激发光辐射(电磁波),这个放射等效实验系统完全就是一个具有放射性特性的物体。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要求整个放射等效实验系统要与周围介质严密隔绝开来,也就是不允许实验装置与周围介质有任何的、丝豪的能量物质的交流和转换。那么,也就势必得出这样一个逻辑推论:如果光辐射(电磁波)确实是宇宙中的物质——是组建宇宙物质的最小基本粒子,那么,在放射等效实验系统中,强光灯所激发出的光辐射势必就是本实验系统中的物质粒子,是组建实验系统物件上的基本粒子。如此,其最终后果必定是毁坏整个放射等效实验系统的基础构件,使实验无法继续正常运转下去。这也进一步说明,自然界中光辐射(电磁波)之类的辐射物,确实是宇宙中的物质,是组成宇宙物质的基本粒子。反过来,如果光辐射(电磁波)之类的辐射物不是组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基本粒子,而是宇宙演化运动的一种演化参数,是传递宇宙能量的量子。那么不用说,实验装置一定可以正常地不停地运转下去。我个人完全倾向于实验装置是无法正常运转下去的,因为光辐射(电磁波)之类的物质原本就是整个宇宙物质不可或缺的基本粒子。

    第二个问题:动能(或机械能)是否可以转化成物质(转化为物质的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光子等)?即动能与物质是否可相互转换?它们之间互动的演化运动关系是否有明显的分界线?也即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当量关系 \(E=mc^2\) 是否正确可靠?

    在宇宙中,物体的质量是物体能储有多少能量的根本标识,而物体所含有的能量包括了动能和质能。物质(物体)的动能是物质(物体)所储有的运动动量在融合到周围世界时所表现出的应有能力;而物质(物体)的质能是指物质(物体)所储有的这些质量(基本粒子的总量)在演化运动过程中能产生出多大的辐射能(在激发过程中产生动能),直至物质(物体)的质量全部转化为辐射粒子。在自然界,物质的质能可以产生动能,但动能是否可转化成物质(物体)的质量?即动能是否是物质的质量存在于自然的一种形式?问得透彻些就是动能是否可以转变为质量?它们之间是否有界线?我认为动能可以促使物质发生演化运动,而物质的演化运动产生了物质的演化动能,而且它们之间可以达成一定的守恒,但它们之间不可以互相转换,一定存有明确的分界线。

   “在经典的科学世界图景中,质量(质能)和动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爱因斯坦所认知的世界图景中, \(E=mc^2\) 这个公式描述的恰好是能与质量在爱因斯坦的观察方式中是成当量关系的:当人们为了加速而将能注入演化系统中时,能会变成质量。反过来也如此:当人们根据质量 \(m\)来解这个方程时,会表明,物质可以转变成能。有一种不平常的想法认为,用发条驱动的怀表在上满弦的状态下要比走完弦的怀表重。由于现有的质量与能的当量关系,持有这种想法当然也是正确的。当然,实际上没有任何一架天平能如此精确地对此进行检验11”。但是发、用电系统等效放射性物体的实验可以检验上述理论的真伪,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在满足放射等效实验装置输出的辐射粒子总量远远大于整套实验装置所吸入(输入)的辐射粒子总量的前提下,如果实验装置还能正常稳定地继续运转下去,而且还保持输出的辐射粒子总量远远大于输入的辐射粒子总量,那么,什么也不要说了,动能可能转换成了质能(质量)——转换成光辐射(光粒子)是可行的。也即,由电动机产生的动能通过连轴传输到发电机内,再经发电机内的磁场、线圈……交替转换而形成电子,最终经由强光灯而转换成光粒子(电磁波)向外发射出去。也就是说,由电动机产生的动能注入到发电机内全部转换成质能——转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转换成由强光灯所照射出的光粒子了。一句话,动能可以转换成质能,转换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同时也证明了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当量关系公式 \(E=mc^2\) 是成立的。但反过来,如果实验装置无法正常运转下去,说明动能不能转换为质能——不能转换为物质,即动能与质能是有明显分界的,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当量关系公式 \(E=mc^2\) 肯定是错误的,质能当量关系 \(E=mc^2\)  不能成立。

   我不知道这个等效放射实验是否有人做过,我也不知道目前我们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否能做到实验装置与周边介质的完全隔离。我想,这个等效放射性物质的实验能够做成的话,甚至还能进一步地、深层次地摸索出静电、电子流等物理现象与物质的演化运动关系的真相。有关“上帝”的秘密我就谈到这里,至于天体的演化运动我就不写了,因为我实在拿不出实在的,人类可以实施的科学实验(实践)来验证我对宇宙天体的理解。